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21世纪20年代是强化气候行动的关键十年,进程尚未过半 ,2024年,全球已经短暂突破了1.5℃温升阈值 。
1.5℃是一个标志性温度,这是2015年签署的《巴黎协定》的关键目标之一 ,该协定提出了确保全球气温变化不超过工业化前水平的1.5℃,同时努力将总体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下的长期目标。
1.5℃背后,温度以更加具象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2025年1月 ,强劲干燥风暴“圣安娜风”卷席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引起了严重的山火肆虐,过火面积共计近4万英亩(约合161.87平方千米),超 1.6 万座建筑物在火海中化为乌有;3月 ,受到干燥与大风的影响,韩国东南部连续发生的多起山林火灾,影响区域达到4.8万公顷 ,是韩国有相关记录以来,受灾规模最大、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山火 。
“我们的星球正不断发出求救信号。然而,将长期全球升温限制在1.5摄氏度仍有可能。随着今年即将制定的新国家级气候计划 ,各国领导人必须切实行动,实现‘为其人民和经济抓住廉价 、清洁可再生能源的机遇’这一目标 。 ”2025年3月,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说。
应对气候危机 ,是全人类必须携手努力的共同使命。美国在今年初再次宣布退出《巴黎协定》,这一“退群”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行动未来的担忧。地球另一端, 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中国以政策为导向,全力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 。 2024年中国绿色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10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18% 。
在地缘经济割裂、政治极化与价值观分歧持续冲击全球的背景下,我们急需采取哪些行动?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作用?界面新闻采访了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气候与资源团队总负责人房伟权。
界面新闻:近年来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洪水、野火 、热浪不断 。你认为这一紧迫趋势是否会迫使各国突破政治僵局,加速达成全球统一的气候行动共识?
房伟权:答案是肯定的,绝对会——但不会自然而然发生。
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已不再抽象。气候破坏如今已成为数百万人切身感受到的现实 ,这促使人们从拖延转向行动 。科学结论明确无误,民众要求采取行动,市场也在作出回应。
但仅有紧迫感是不够的。要打破政治僵局 ,我们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制定明智的政策,并大规模投入资金 。重要的是将压力转化为进展。
界面新闻: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 ,这一决定对全球减排目标产生了哪些影响?您认为其他国家应如何携手合作以填补这一“空缺”?
房伟权:气候行动从来都不是由单个主体主导的。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一事件提醒我们,构建具有适应力、分布广泛且由共同目标驱动的气候系统是多么重要 。面对政治上的变动,世界必须依靠能够持久的结构。
当下的关键在于动力。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仍致力于气候行动,这强化了全球减排是一个集体努力的共识。
界面新闻:当前国际局势危机四伏 。危机能否成为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契机?如何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 ”?
房伟权:危机确实可以催化变革。在地缘经济割裂、政治极化与价值观分歧持续冲击全球的背景下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通过合作对话推动对气候与清洁技术的投资部署。
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有赖于新兴技术发展,投资清洁技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将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我们需要更快地扩大新兴技术的应用规模 ,以实现工业领域的脱碳,并且需要建立对这类技术的强劲市场需求,以推动其商业应用。
具体而言 ,来自高排放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并从集体气候行动中寻求新的经济机遇。例如,世界经济论坛的“价值链行动净零机会”(NOVA)倡议正在中国开展工作 ,旨在将这些公共和私营利益相关者聚集在一起,识别脱碳过程中的新经济机遇,并通过整个价值链的视角推动集体行动 。
界面新闻:目前 ,各国在 ESG 方面的分歧不断涌现,欧美出现了 ESG “退潮 ”的现象。我们该如何鼓励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采取更具可持续性和负责任的行动方案呢?
房伟权:对于企业而言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认识到保护环境既是关乎存亡的重大关切,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于气候变化而言 ,不作为的代价是巨大的 。我们的报告《不作为的成本:一位首席执行官应对气候风险的指南》显示,自 2000 年以来,与气候相关的灾害已造成超过 3.6 万亿美元的损失。背后的商业逻辑也很清晰:绿色市场的规模预计将在 2030 年从 5 万亿美元增长到 14 万亿美元 ,而那些抢先行动的企业在适应性市场供应方面正占据优势。
在论坛近期于北京举办的中国气候与自然行动日活动中,我们的利益相关者明确强调了企业在业务模式和增长战略中,从合规转向拥抱气候与自然行动的必要性 。我们需要企业做出承诺 ,以确保朝着全球努力推进气候与自然议程的方向,包括《巴黎协定》的目标,实现变革性转变。
界面新闻:近年来 ,全球对交通领域减排的关注日益提升。作为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交通行业面临能源结构转型的紧迫需求。你如何看待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创新突破和快速部署?这对推动全球交通领域绿色转型 、以及中国企业为全球提供“绿色动力”有何启示?
房伟权:交通行业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目前占全球碳排放的23% 。然而 ,这一行业至今仍有超过90%的能源依赖化石燃料,面临能源价格波动、供应链中断与气候风险等多重挑战。与此同时,各行各业基本都有运输与配送的需求,这个行业是其他所有行业低碳发展的“范围三”排放 ,即价值链上下游的间接排放。因此,加快交通行业的绿色转型对全社会都迫在眉睫 。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在公路运输等领域的快速部署尤为引人注目 ,在航空领域和海运行业的进展也愈加迅速。截至目前,全国已投运超过100万辆新能源物流车,不仅有效推动了交通领域的减排 ,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此外,中国首条跨区域氢能重卡干线正式贯通,这条跨越重庆、贵州、广西三地的通道将为氢燃料重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动力 。也是在今年 ,中国扩大了可持续航空燃油试点范围,3月起,北京大兴 、成都双流、郑州新郑、宁波栎社机场起飞的所有国内航班将常态化加注掺混1%的SAF混合燃料。中国的这些成就充分展示了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增长相互促进 ,绿色生产力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底色。
世界经济论坛4月在上海举办的“可持续交通与物流推动气候转型”闭门会议也讨论到,随着新兴市场的城市化加速 、贸易量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全球对绿色运力的需求将持续上升 。中国的创新实践正在为世界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为全球交通领域的绿色转型注入“绿色动力 ”。未来 ,来自中国的企业和技术将在全球脱碳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界面新闻:2020年9月,中国宣布“双碳”目标 。你如何看待中国“双碳”目标的推进情况?如何评价中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努力中的作用?
房伟权:中国在全球推动脱碳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国,但在实现碳达峰目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还在大幅降低太阳能、风能 、电池、电动汽车等关键气候技术的成本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发挥更大作用 ,引领各个国家和企业落实《巴黎协定》,加速全球脱碳进程 。
苹果发布:51黑料吃瓜不打烊-黑料网-免费吃瓜-印度SENSEX30指数收盘大跌1.59%|界面新闻 · 快讯
苹果发布:吃瓜热门黑料-吃瓜网站黑料不打烊免费-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发文:稳妥化解医院长期债务问题|界面新闻
苹果发布:吃瓜黑料社破解-2024黑料不打烊吃瓜爆料-王星案重要犯罪嫌疑人“颜十六”到案|界面新闻 · 快讯
苹果发布:黑料不打烊155fun吃瓜网-399su吃瓜黑料-云南原副省长李石松被“双开”:对统计造假失察|界面新闻 · 中国
百家号:全网吃瓜黑料爆料-黑料不打烊免费吃瓜-直通部委 | 公安部发布以“捐赠返现”等名义的诈骗案例 民政部开展慈善组织检查执法工作|界面新闻 · 中国
苹果发布:黑料不打烊吃瓜网-黑料社吃瓜网-避免极端“饭圈”行为,新浪微博解散相关运动员超话|界面新闻 · 中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